——莲都小水电科普基地解锁绿色能源密码
碧波千顷映云烟,秀山丽水谱诗篇。浙江丽水莲都区的青山碧水间,一座饱含红色记忆与绿色能源的小水电科普基地正如莲花般在这个夏季徐徐展开。作为浙江省小安溪幸福河湖建设的核心工程,这座依托雅二电站打造的科普基地,正逐步建设成为解锁绿色能源奥秘的“网红打卡地”。
红色记忆,从太平汛水电站开始。丽水小水电站的发展史是中国农村水电开发的缩影,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即将落成的莲都小水电科普体验基地承载了太多太平乡群众的独家记忆。早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浙江省政府乡村工业实验所就在丽水太平乡大树岗建造了太平汛水电站,这是浙江省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太平汛水电站从设计到施工,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是很了不起的。“那东西很好,机器一开起来,把稻谷倒进去,另一边就出来米了,榨油机也可以发起来用。”老百姓第一次看到这种发电设备都很欣喜,当地一位九旬老人回忆道:有了电,可以碾米,还可以榨油。太平汛水电站发电后主要用于当地生产,多余的电还点亮了村里的电灯,当地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对太平汛水电站发电的事仍记忆犹新。太平汛水电站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意义重大,它的建成投运不仅开了全省小水电发电之先河,也对丽水地区小水电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生态对话,挖掘莲都水电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民营电站建设热潮兴起,“哪里有水电站,哪里就有丽水人”成为行业共识。至2000年,丽水建成水电站811座,总装机266.71万千瓦,占浙江省水电装机的40%,水资源开发率达81%。2001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水电第一市”。从“跑马圈水”到生态觉醒,丽水小水电经历了转型阵痛期,来到了现在“水经济”金融化与融合化的价值创新期。截至2025年,丽水创成139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站,占全国总数13%,居地级市首位,成为绿色小水电全国标杆。生态对话越百年,水电旧貌添新景,此次新建的小水电科普基地致力于将乡愁载体与红色记忆、工业遗产与活化保护等多元符号浓缩于一方空间之中,参建各方围绕平面布局、展陈定位、运营策划等环节苦下“功夫”。“沿线走访了我们小安溪流域的好几十座小水电站,从上游到下游我们收集了非常丰富的设计资料,包括一些老旧的物件,也拜访了很多的水利前辈,查阅了很多文献,开展了几十次座谈,充分把我们的莲都水电故事挖掘好。”区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谢琴表示。
沉浸科普,解锁水流中的科技魔法铁莲旋浪化星开,一脉清光引电来。百年故事荧屏现,往来客论水晶台。当莲都小水电科普体验基地完工开放,你是否也想透过新时代的3D投影,近距离感受“中国水电第一市”的独特魅力?莲都小水电科普体验基地总投资约400万元,总面积约66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基地分为入口形象区、室内科普体验区、老旧设备展示区、水利互动体验区、电站发电生产区共五块功能区,依托3D投影、立体地图、 沙盘模型等设计,致力打造全省首家绿色小水电实景科普体验园区。在不远的将来,你可以看到微型水轮机组动态演示水力发电全过程,瞬间理解“水流变电流”的奥秘;也可以戴上眼镜化身“值班长”,在虚拟集控中心调度机组,应对暴雨洪水突发考验;还可以通过生态监测墙的生态泄放数据,感受一滴水如何平衡发电与灌溉的独特魅力。在区域文化融合方面,小水电科普体验基地则串联小安溪流域的“水利丰碑”(雅溪镇洪渡区块)、“红色精神雕塑”(太平乡)等节点,将水电科技与地方红色文化、水利历史结合,丰富叙事维度。
绿水青山总是诗,莲都小水电科普体验基地依托小安溪流域的工程与文化资源,通过科技展示与生态实践,生动诠释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成后将成为浙西南水情教育、绿色能源科普和生态研学的新地标,助力莲都区打造“水经济”融合示范样板。